2019年11月20日 星期三

我們間接殺了人

如果有一天,人們說佛陀根本就不是什麼先知,只是個招搖撞騙的流浪漢,而佛教徒覺得無所謂,那是個什麼樣的世界?

最近《科學》 (Science) 刊登了一篇研究,它重作了100個刊登在心理學頂尖期刊的研究,想看看能不能複製出同樣的結果;結果大約50%~64%的研究無法被成功複製。這背後的意涵是什麼呢?如果極端一點來說,這意思是說,那些所謂最好的心理學研究,可能有超過一半、甚至近2/3是不真實的。未來我們作研究時,不必發問卷、不用作實驗,也不需要什麼複雜的統計,直接丟硬幣就可以了。正面就下結論支持假設、反面下結論不支持假設,這樣可能會猜對50%,比現在的36%~50%來得更好。

說好的啤酒呢?

或是我換另一方式來說明這件事,這件事很像在測酒駕。一般心理學家都宣稱,他們的研究成果犯錯的可能性只有5%,但《科學》的這篇調查告訴我們,雖然學者們口口聲聲說他們犯錯的機率只有5%,實際上錯誤率卻高達50%~64%。這就像酒測時,有人宣稱他只喝了酒精含量五趴的啤酒,但一測酒精濃度,你發現他喝的應該是六十四趴的高梁 。到底啤酒是怎麼變成高梁的?5%是怎麼變成64%的?這背後究竟是命運的安排、情感的糾葛、還是藏著什麼不可告人的祕密?在下結論前,請讓我再補充一件事,事實上那100個研究中,應該有許多宣稱他們犯錯的機率不只小於5%,是小於0.1% (沒錯,是百分之零點一;p < .001),因此這並不是一個從5% 變成64%的故事,而是一個從0.1% 變成64%的故事,不是啤酒變高梁的故事,是可口可樂變成高梁的故事,是酒精濃度爆增六百四十倍的故事。

我們正被寫入歷史


更重要的是,我們在談的不是一個學者或一篇論文,而是一百篇論文看到的現象。如果《科學》的這篇調查暗示我們可能有人作了壞事,那麼不是一個人作了壞事,而是多數的人都在作壞事。就科學來說,這可能是有史以來最不可思議的一個共犯結構。我想了好久,腦海中都想不出人類歷史上曾經有哪個時期、哪個領域的科學家們,大家一起把操弄資料當作正常的科學活動,大家集體把操弄的結果視為真理,公諸於領域中最高的聖堂。我們這一代的行為科學家將來一定會在科學史上被大大地記下一筆,成為科學發展史中的奇觀。

馬照跑、舞照跳

50%~64%無法被重製,而且這些研究都是我們寫論文時大量引用的研究,是我們在授課時指定學生閱讀的重要教材;更慘的,是很多學者窮其一生追求的目標。儘管對心理學家們來說,《科學》的這個調查,所揭示的應該是一件極其荒謬可怕的事,但這件事並沒有真的引起什麼騷動,對心理學家們來說,這只是一個茶餘飯後的話題。仔細想想,就會發現這個震撼彈一點都不震撼,這對一門科學來說是非常奇怪的現象;就像有人說聖經上寫的東西都是假的,而基督徒覺得無所謂;或是像突如其來了七、八級的大地震,櫥櫃上的東西都砸下來了,地板也裂開了,但大家無動於衷,繼續喝茶聊天。

就心理學來說,頂尖期刊的研究有超過一半,甚至近2/3可能是假的,這件事很嚴重,但這並不是最嚴重的。最嚴重的問題是大家無所謂,「馬照跑、舞照跳。」那些被點名的頂尖期刊,像 JPSP、Psychological Science,會因此怎麼樣嗎?不會,未來我們仍然會繼續要求學生讀這些期刊論文,我們自己在寫論文時仍會大量引用它們 (最厲害的是,我們引用了一堆有問題的研究後,還能推導出假設,而且最後還能證明假設成立);幾年後 JPSP、Psychological Science 還是所謂的頂尖期刊,大家仍然會拼了命想把高梁酒裝在可樂瓶裡端上去。如果你和我一樣是在學術圈打滾的人,一定能理解我的這個預測不會太離譜;而如果你不是在這圈子打滾的人,可能會覺得我在胡說八道,怎麼可能會這樣?但,真的就是會這樣。

那又怎麼樣?

當我看到新聞中宗教衝突不斷、恐怖攻擊頻傳,乃至於一些殘酷冷血的社會事件時,我常想,為什麼發展了一百多年的行為科學,在耗費了成千上億的資源後,對這些事情似乎完全無能為力?那可是成千上億的錢、一百多年的時間、無數的聰明人才啊。如果長久以來,我們不為了個人私慾而對研究虛構造假,安安份份地從事科學研究,踏踏實實地累積知識,會不會今天我們已經有部份的成就可以去對抗這世間的殘酷了?然後,幾天前我看到敘利亞的難民,小男童伏屍沙灘的畫面。如果我們這些共犯有罪,或許我們的最大的罪不是浪費了人類的資源,而是,我們間接殺了人。

後記:

摘述我 2012年,在《本土心理學研究》上寫的一段文字,你可以說我在兩三年前預見了今天,或許你會因此相信我說的:我們這一代的行為科學家將來一定會在科學史上被大大地記下一筆,成為科學發展史中的奇觀。

「...相較於多數學者,筆者對現存心理學文獻非常不信任;這種不信任究竟是筆者過度悲觀,又或者是其他學者過度樂觀?只要從諸如JPSP等主流期刊中隨機選出幾篇研究,進行重覆驗證,就可以知道答案...一百年後的心理學家會如何看待這個時代的心理學研究?他們會對目前文獻所呈現的完美研究成果感到讚嘆信服,又或者會心生困惑,甚至覺得荒謬?這個問題的答案,無需等到一百年後才回答,只要現在開始重覆驗證,答案呼之欲出。」【摘自:顏志龍 (2012)。百年後的心理學家將如何看待現在的心理學研究?本土心理學研究, 38, 189-200。】

7 則留言:

  1. 欸,顏老師加油!
    身為一個小小博生,幾年下來讀了一些頂尖期刊上的文章與研究,越來越覺得一些研究成果too good to be true...

    回覆刪除
  2. 以統計為主要研究方法的心理學研究,應該都會有這樣的計倆吧?!化約論,預測,都是心理科學不能,卻趨之若騖的毒藥。

    回覆刪除
  3. 以統計為主要研究方法的心理學研究,應該都會有這樣的計倆吧?!化約論,預測,都是心理科學不能,卻趨之若騖的毒藥。

    回覆刪除
  4. 顏老師您好,我對於文中所提及science 對期刊結論的驗證很有興趣,不知是否能提供該篇研究的相關訊息呢?非常謝謝您

    回覆刪除
    回覆
    1. http://science.sciencemag.org/content/349/6251/aac4716

      刪除
  5. 老師真的認為這些宗教衝突、恐怖攻擊、殘酷冷血的社會事件是可以被社會心理學所導正的嗎?(或者更保守的詢問,老師是否曾經那麼認為。)

    Gergen(1973)中提到社會心理學對於社會群體有一種啟蒙效應( enlightenment effect),老師也是那麼認為的嗎?

    Lars 台大心理系大三學生

    回覆刪除
    回覆
    1. 一、如果論文發表不要和績效有強烈的連結,學者扭曲資料的動機就會小很多,於是能生產出真實的知識。即便每次都只是小小成果,但累積之後,應該是可以緩和那些殘酷冷血的。但是在現有的學術體制下,我認為心理學(被發表偏誤影響)的研究成果,無助於改變這個世界。
      二、enlightenment effect有其道理,但更深層的人類心理結構和機制,有可能不太受這效果影響,例如大腦神經運作、S-R、人格結構等等。Gergen的想法主要是針對更巨觀層次(如文化)。後者Gergen的想法是有道理的,前提是心理學研究成果要廣為人知。

      刪除